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筷子成為了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。外國人覺得我們發明筷子很厲害,因為是運用了槓桿原理。小孩子如果拿筷子的方法不對會被媽媽打。拿筷子拿得太低不好,拿得太高也不好,甚至中指不放在兩支筷子之間也會被糾正。
吃飯時候不能「飛象過河」,不可以夾對面的菜,否則也會受父母責罵。還有,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先跟桌上所有人打招呼之後才可以開始進食。現在社會可能已簡化成為「各位吃飯」一句。其實這是一個文化內容,是一種區分輩份長幼的行為。不要「飛象過河」,表示應該讓長輩先行夾菜;當後輩先夾菜給長輩時不能過量,不能連續夾同一道菜,這也是一種禮儀。韓國也有類似的規矩:長輩在的時候,晚輩想喝酒是不能當著長輩的面喝;只能轉過身, 以表示對長輩的尊重.
中國著名的「孔融讓梨」故事, 重點是說明年紀小小的孔融已經知道把大的梨子讓給哥哥,這就是教育我們對長輩要懷有禮讓的心。
在中國還有一種餐桌禮儀非常有趣,就是座位的問題。例如出席宴會,我們應該在哪裏?有什麼原則?在中國傳統文化裏,南向座就是主家位置;但是現在的房間很難區分哪裏是南邊。所以通常來說,圓桌的話,向著門口對面的座位就是主位;因為最裏面的座位是最受尊敬的人,有輩份的人如果坐外面,就會被別人進出打擾。
餐桌上主人的兩旁開始排序,長輩到晚輩是從裏面往外面坐,有一句成語叫「敬陪末座」就是坐位的原則。古代還有坐北向南的是主位的規定。東西兩旁的座位也有不同意思,也有主客的分別。在東邊的為主家,西邊的為賓客。在安排長輩座位的時候,會讓他在一個不被打擾的座位舒服地進餐。這個心意古今都是一樣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