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禮學禮

年輕人應有的餐桌禮儀

現代的年輕人對餐桌禮儀往往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,其實那是和我們的經歷、小時候生活的家庭教育有關。當我們長大成人,幼時學到的餐桌禮儀就會在我們心裏出現,影響著我們的行為。例如吃飯的時候,大家都要專注和尊重這個場合,不能只顧著玩手機。

從前我們的手一定要碰著碗邊,右手夾菜,同時要和客人禮貌地聊天。這是一個很溫馨的場面。如果現在的年輕人明白這個道理,就不會有吃飯時拿著手機玩遊戲或是打字回覆短訊的吃飯習慣。

從前有些人,因家裏環境關係會沒那麼注意餐桌禮儀。我們要明白在家裏吃飯時,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最親密的人,他們不會介意自己行為粗魯,但在外面吃飯時就不能做出不文明的動作。

還有一個有趣的現象,就是我們不能把整個骨頭(例如豬骨、雞腳)吃進嘴巴,因為食物進了嘴巴再吐出來是很不雅觀的。英國人、韓國人和香港人吮骨都有區別。例如吃雞煲,韓國人是吮骨之後找服務員取一個空碗,把吮過的骨頭放在碗裏;而香港人卻是往往若無其事地把骨頭放在桌面的一張紙上。這些都是日常生活常見的現象。

如果探究一下中華文化的吃,其實不只是表面上的操作。中國人講到吃,像「食不言,寢不語」一句話是代代相傳,由老一輩傳給年輕一輩的中國人。

中國文化悠久,特別重視吃。從前我們吃的一定是與環境周圍有關的食物;現在不同了,物流方便,不論多偏遠地方生產的食物,我們都可以找來作爲食材,然後烹調。

中國人強調「不時不食」,要在適當季節吃適當的食物。例如,夏天吃西瓜,冬天喝蜜棗湯、喝煮羊肉湯。因為萬物是有時序的。中國古代原始人只是用火烤熟後切肉來吃,後來中國人懂得了使用器皿煮食物,那就可以節省很多火力,用沸水將食物蒸熟也更為健康。

中國最早期的器皿其實就是用三隻腳支撐一個煮飯的鍋,把各種各樣的食物放在裏面煮;後來我們發明筷子便不再使用手直接取吃,筷子代表了我們的飲食文明再進一步。

由此可見,禮儀是從落後粗暴的文化逐漸優化而建立起來。從前是爭先恐後地搶食,現在是有次序地分吃。從前碼頭的苦力吃飯的時候是把腳豎起來的,但後來慢慢消失,因為人們認識到這是不禮貌的。我們在吃飯的時候,不能和別人爭吵,不可以騷擾其他人,更不能發出沙沙的聲響,吃飯時不可以吮骨頭。

可以見到,禮儀就是各種各樣的粗魯行為慢慢優化形成的秩序和規範,這就是我們與別人和諧相處、互相尊重的一種原則。

小的時候,很多家庭都規定小孩子要把碗拿起來吃,也不允許小孩子放下碗筷、手舞足蹈地說話;因為這樣可以訓練孩子的專注度。如果小時候父母多做解釋,相信小孩子更容易接受這個餐桌禮儀。例如,我們不能搶面前的食物;肉在別人面前,我們不可以去夾別人面前的肉;又或者雙眼一直盯著某一個雞腿,在人面前夾走而不理會別人感受,這都是沒有禮貌的。

禮需要考慮別人。留意吃飯的時候不可以把別人份內的食物也一併吃了。例如出外旅行吃團餐,我們都應該明白每人都有自己的那份, 絕不可以搶別人的。禮儀反映自己的修養,如果每個人都自私地只考慮自己喜歡吃的食物而不考慮別人的感受,這就顯示個人修養水平不高。

最後要談的一點:禮儀其實是要對食物尊重謹慎。這並不需要我們讀很多古書古籍,只要有同理心就能明白。吃食物是要吃乾淨,不可以隨意有吃剩的東西,浪費食物,這也就是現代談的「惜食」觀念。古代中國有說到「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」,就是提醒我們不能浪費食物。這都是飲食的品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