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的年輕人對餐桌禮儀往往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,其實那是和我們的經歷、小時候生活的家庭教育有關。當我們長大成人,幼時學到的餐桌禮儀就會在我們心裏出現,影響著我們的行為。例如吃飯的時候,大家都要專注和尊重這個場合,不能只顧著玩手機。 從前我們的手一定要碰著碗邊,右手夾菜,同時要和客人禮貌地聊天。這是一個很溫馨的場面。
餐桌禮儀背後的準則是什麼呢?我們只要想想,吃飯的時候是否人人擁有一個舒適的環境?而這就必須要懂得照顧他人的感受。學會照顧別人,就是最重要的一點。 小時候母親教育我們吃飯別像豬吃餿一樣,發出沙沙聲音,也不要張大嘴巴,那是因為食物可能很容易掉下來。中國古代社會的父母都會教導兒童「食不言,寢不語」,因為在吃飯的時候,大聲講話是很不禮貌的。
古代中國人發明的筷子成為了我們中華文化的一部分。外國人覺得我們發明筷子很厲害,因為是運用了槓桿原理。小孩子如果拿筷子的方法不對會被媽媽打。拿筷子拿得太低不好,拿得太高也不好,甚至中指不放在兩支筷子之間也會被糾正。 吃飯時候不能「飛象過河」,不可以夾對面的菜,否則也會受父母責罵。還有,吃飯的時候一定要先跟桌上所有人打招呼之後才可以開始進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