现代的年轻人对餐桌礼仪往往都有一套自己的看法,其实那是和我们的经历、小时候生活的家庭教育有关。当我们长大成人,幼时学到的餐桌礼仪就会在我们心里出现,影响着我们的行为。例如吃饭的时候,大家都要专注和尊重这个场合,不能只顾着玩手机。
从前我们的手一定要碰着碗边,右手夹菜,同时要和客人礼貌地聊天。这是一个很温馨的场面。如果现在的年轻人明白这个道理,就不会有吃饭时拿着手机玩游戏或是打字回复短讯的吃饭习惯。
从前有些人,因家里环境关系会没那么注意餐桌礼仪。我们要明白在家里吃饭时,所有的人都是自己最亲密的人,他们不会介意自己行为粗鲁,但在外面吃饭时就不能做出不文明的动作。
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,就是我们不能把整个骨头(例如猪骨、鸡脚)吃进嘴巴,因为食物进了嘴巴再吐出来是很不雅观的。英国人、韩国人和香港人吮骨都有区别。例如吃鸡煲,韩国人是吮骨之后找服务员取一个空碗,把吮过的骨头放在碗里;而香港人却是往往若无其事地把骨头放在桌面的一张纸上。这些都是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。
如果探究一下中华文化的吃,其实不只是表面上的操作。中国人讲到吃,像「食不言,寝不语」一句话是代代相传,由老一辈传给年轻一辈的中国人。
中国文化悠久,特别重视吃。从前我们吃的一定是与环境周围有关的食物;现在不同了,物流方便,不论多偏远地方生产的食物,我们都可以找来作为食材,然后烹调。
中国人强调「不时不食」,要在适当季节吃适当的食物。例如,夏天吃西瓜,冬天喝蜜枣汤、喝煮羊肉汤。因为万物是有时序的。中国古代原始人只是用火烤熟后切肉来吃,后来中国人懂得了使用器皿煮食物,那就可以节省很多火力,用沸水将食物蒸熟也更为健康。
中国最早期的器皿其实就是用三只脚支撑一个煮饭的锅,把各种各样的食物放在里面煮;后来我们发明筷子便不再使用手直接取吃,筷子代表了我们的饮食文明再进一步。
由此可见,礼仪是从落后粗暴的文化逐渐优化而建立起来。从前是争先恐后地抢食,现在是有次序地分吃。从前码头的苦力吃饭的时候是把脚竖起来的,但后来慢慢消失,因为人们认识到这是不礼貌的。我们在吃饭的时候,不能和别人争吵,不可以骚扰其他人,更不能发出沙沙的声响,吃饭时不可以吮骨头。
可以见到,礼仪就是各种各样的粗鲁行为慢慢优化形成的秩序和规范,这就是我们与别人和谐相处、互相尊重的一种原则。
小的时候,很多家庭都规定小孩子要把碗拿起来吃,也不允许小孩子放下碗筷、手舞足蹈地说话;因为这样可以训练孩子的专注度。如果小时候父母多做解释,相信小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个餐桌礼仪。例如,我们不能抢面前的食物;肉在别人面前,我们不可以去夹别人面前的肉;又或者双眼一直盯着某一个鸡腿,在人面前夹走而不理会别人感受,这都是没有礼貌的。
礼需要考虑别人。留意吃饭的时候不可以把别人份内的食物也一并吃了。例如出外旅行吃团餐,我们都应该明白每人都有自己的那份, 绝不可以抢别人的。礼仪反映自己的修养,如果每个人都自私地只考虑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而不考虑别人的感受,这就显示个人修养水平不高。
最后要谈的一点:礼仪其实是要对食物尊重谨慎。这并不需要我们读很多古书古籍,只要有同理心就能明白。吃食物是要吃干净,不可以随意有吃剩的东西,浪费食物,这也就是现代谈的「惜食」观念。古代中国有说到「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」,就是提醒我们不能浪费食物。这都是饮食的品德。